盲人工廠撮合的一段情緣 視障夫婦牽手共伴黑暗歲月:感謝工廠讓我們自力更生【有片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9/04/26 15:30

最後更新: 2019/05/17 18:22

分享:

分享:

視障人士永生及Kitty,只求有一份工令到他們有尊嚴,不用靠政府援助,可自力更生。

香港輕工業在60、70年代曾非常蓬勃,現時土瓜灣木廠街19號仍然保有建於1963年、逾56年歷史的盲人工廠,這是全亞洲首間,亦是香港絕無僅有的一間盲人工廠。不過盲人工廠原址將會拆卸重建作綜合康復服務大樓,重建的4年期間及往後都未知工廠及工友去向。

全港唯一的盲人工廠已有逾56年歷史,如今面臨拆卸。(相片:受訪者提供)

盲人工廠現時為55名視障、智障人士、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合約職位,其餘是庇護工場學員。合約員工根據生產數量,獲得符合最低工資的薪金,庇護工場學員每天薪金僅26.5元。工廠目前主要生產文件繩、紙品及車衣,供應給物流署、醫管局、律師行、法庭等機構,營業額從2014年至今增加約20.3%。

然而,負責營運的盲人輔導會對於工廠及工友的去向仍未有定論,工廠曾一度選址屯門偏遠地區,亦未知會否將合約員工轉為低薪的庇護工場學員。

於工廠工作逾20年的工友單永生與同為工友的Kitty,同為負責啤文件繩。二人拍拖3年後終於儲夠錢結婚。

想知更多永生與Kitty的故事,去片:

永生說:「那時我工廠的人工只有4,000元,她只有3,500元。我要兼職做粵曲伴奏,兩份工加起來月入9,000元才儲到錢。結婚才可不靠家人資助,亦感謝教會弟兄姐妹幫忙成事。」

永生和Kitty在工廠努力工作儲錢結婚圓夢。(相片:受訪者提供)

永生患有先天性白內障,幼年更換人工晶體,後遺症是每隻眼千幾度近視及青光眼,視力只有1成,配戴厚眼鏡後可有5成。Kitty則是後天失明,患有俗稱RP眼的視網膜色素病變,現只餘1成半視力。

永生要戴上厚厚的放大鏡才能勉強讀到字。(攝影:湯炳強)

視障人士操作機器似乎有點匪夷所思,但其實看不到會更專注。永生解釋:「曾有視力正常的人來做兼職,比看不到的人更慢,因為這很靠感覺去做,看著做反而更慢。」

不過,始終操作機器有一定的危險性,最常遇到的是因來不及縮手而啤到手指,大力一踩機器就壓了下來。「非常痛!但踩下踩下就踩上天空了。我能夠搭飛機去旅行實現夢想,就是這樣踩出來的!」

2010年工廠發放年獎,32歲的他終於首次嘗到搭飛機的滋味,與爸爸及太太報團到台北旅行。隨着永生工資增至7,000元,二人可有多些機會探索世界。

穩定工作機會難求

永生曾在工廠以外工作,但不如在工廠開心。

外面的同事會有歧視及閒言閒語,我都可接受。最大問題是不穩定,很多時視障人士1星期只能做3至4日兼職,難以連續返5日半,即使擁大專學歷的朋友也是如此。

沒有穩定的工作,就沒有穩定的收入及生活。盲人工廠不論出糧、工時、假期都穩定,對永生來說,這裏有同聲同氣的殘疾朋友,有歸屬感。「而更重要是,這份工令到我們有尊嚴,不用靠政府援助,可自力更生。我們也有謀生能力,需要的是機會。政府部門有大量訂單可給我們接,不必讓內地工廠做。」

二人曾試過失業,生活苦悶。永生指:「無理由日日去社區中心坐,聽收音機又聽到幾多?若轉做庇護工場,就一定要拿綜緩。但我們不想拿綜援。」

這對視障夫婦結婚6年歷盡風雨,靠互相扶持共同跨過。(攝影:湯炳強)

永生看著Kitty,一臉徬徨:「6年婚姻的經歷,真是漫長,中間經歷很多波折。二人相處最重要是接納、包容及體諒,患難互相扶持。現在重建是另一個挑戰,但前面還有很多個6年等着我們。」

撰文 : 陸明敏 TOPick記者